《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公布了新疆區域地質調查片區總結與服務產品開發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017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委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開展新疆區域地質調查片區總結與服務產品開發工作。項目組充分吸收最近30年來區域地質調查和專題研究新成果,并對重大區域地質問題進行必要的野外調查,重新厘定區域構造、地層劃分系統,修編了新疆區域地質志,編制了1∶150萬新疆區地質系列圖件,建立了系列圖件空間數據庫。
一是總結梳理新疆基礎地質數據。收集整理了新疆地區的海量基礎地質調查數據,對成果資料進行了綜合集成。
二是建立并完善了新疆地層層序和地層系統。按5個斷代進行了地層分區,確定了分區邊界,統一了巖石地層單位名稱,進行了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全面闡述了新疆524個巖石地層單位的分布范圍、巖石組合、古生物群組合,并對部分巖石地層單位的層型、典型剖面進行列述,依靠新的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學數據對年代地層劃分進行了修正,對新疆地層進行了重新研究和劃分,共建立和厘定群級巖石地層單位93個,組級巖石地層單位425個,非正式填圖單位6個。按斷代劃分了主要的沉積盆地,并系統論述了39個沉積盆地的充填序列及其古地理沉積環境;按不同地層分區梳理了地層沉積序列;編制了薊縣紀至白堊紀的系列巖相古地理圖32張。
三是重構了新疆洋板塊地質系統。對全疆分布的61處蛇綠巖、14條蛇綠混雜巖帶、8條俯沖增生雜巖帶進行了系統總結。詳細論述了新疆境內古亞洲洋、特提斯洋兩大洋的形成、消減及洋-陸轉化過程。本次研究工作系統重塑了新疆洋板塊地質構架與演化歷程,為深入研究新疆成礦區帶劃分和支撐找礦突破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是基于沉積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及地球物理資料的系統分析,提出了全疆“三系兩帶一塊”的大地構造新格局。將全疆巖漿巖劃分為6個巖漿巖省、15個巖漿巖帶、39個巖漿巖亞帶,并分別從巖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侵入和噴發期次、形成構造背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對各時期侵入巖進行O-Sr-Nd-Hf同位素示蹤對比分析;將全區變質巖劃分為6個Ⅰ級變質域、16個Ⅱ級變質區和32個Ⅲ變質帶,重點對11條混合巖化帶、6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9條麻粒巖帶、4條孔茲巖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重構了新疆深部地殼結構,將新疆地殼劃分為“鐵鎂質地殼(準噶爾型)”、“鐵鎂-硅鋁質地殼(天山型)”、“硅鋁-鐵鎂質地殼(阿爾泰型)”、“硅鋁質地殼(塔里木型)”4種類型。提出了“三系兩帶一塊”的大地構造劃分方案。系統論述了各構造單元的地質特征和演化。
五是將新疆劃分為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5個地貌區、19個地貌亞區。對新疆第四紀沉積成因類型、地層劃分對比、古生物組合、古氣候、古地貌和新構造運動等進行了系統總結;系統總結了新疆第四紀地質、地貌、環境和災害地質空間關系及演變特征,為新疆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六是編制了新疆地質圖等7張1∶150萬系列圖件。通過系列編圖創新表達了區域地層、巖石、構造等時空展布規律,為新疆地質演化、成礦規律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礎地質圖件。
來源于:中國礦業報